도덕경(道德經) 탐구(探究)에서 삶의 경계(境界)를 넘는 통찰(洞察)
훌륭하지 않은 사람은 훌륭한 사람을 스승으로 귀하게 여겨야 한다. 모범(模範)으로 삼아 본뜰 수 있어야 한다. 또한 훌륭한 사람은 훌륭하지 않은 사람을 아끼는 마음을 지녀야 한다. 그 마음은 한결같이 지속되어야 한다. 그래야만 지혜(智慧)가 크게 미혹되는 일이 생기지 않는다. 아무리 지혜로워도 분별(分別)이나 무시, 질투(嫉妬)하는 마음이 있으면 미혹(迷惑)될 수 있다. 그래서 현묘(玄妙)하게 행함이 요구되는 것이다.
아는 것이 아니라 그것을 행하는 것이 바른 지혜이다. 지혜가 훌륭한 것이 아니고, 선함 그 자체가 훌륭한 것도 아니다. 선(善)함이 선하지 않음을 위하여 순수(純粹)하게 행함이 훌륭한 것이다. 만물은 선함과 선하지 않음에 상관 없이 혼재(混在)되어 공존한다. 자기의 선함에 갇히면 인위와 유혹(誘惑)을 구분하지 못해 선하지 않게 된다. 선함과 선하지 않음 역시 자연이 적절함을 위해 한번 쓰고 버리는 추구(追求)일 뿐이다.
사람을 아는 것은 지혜로움이고 스스로를 아는 것이 밝음이며 사람을 이긴다는 것은 힘이 있음이고 스스로를 이기는 것은 강함이다. 족(足)함을 아는 것은 부유(富裕)함이고, 행(行)함이 강(强)하다는 것은 뜻이 있음이며, 그러한 바를 잃지 않는 것이 지속(持續)되어 죽음으로 사라지지 않는 것이 장수(長壽)함이다.
많은 지식(知識)을 아는 것이 지혜로운 것이 아니다. 고로 학(學)을 보태어 가는 것으로 지혜로워질 수 없다. 깊은 곳까지 다가가지 못한다. 공부(工夫)한다고 지혜로워지는 것은 아니다. 사람을 안다는 것은 인생(人生)에 대해 안다는 의미이다. 또한 사람의 존재(存在)에 대해 관심을 갖는 것이다.
지혜는 존재에 대한 이해(理解)에서 온다. 지식을 쌓는 것은 천하에서 살기 위한 방편(方便)일 뿐이다. 지식으로 밝아질 수 없다. 스스로를 알기 위한 것이 아니기 때문이다. 스스로를 알 게 되어야 비로소 밝아진다. 밝다는 것은 각각의 존재가 지닌 본성(本性)과 재료로서의 질(質). 드러난 형태(形態)로서의 분에 대해 아는 것이다.
스스로를 알게 되면 의심(疑心)이 사라지고 다른 사람의 본질과 분을 알 수 있으니 밝게 된다. 스스로를 알아 밝아짐은 깊은 곳에 자리한 도(道)와 만나는 것이다. 그 도는 만물(萬物)과 연결되는 같은 하나이다. 그러나 세상의 학은 이(利)와 달리 욕심(慾心)과 분별(分別)을 만들어 오히려 어둡게 만든다.
《道德经》第38章以老解老全新解读,揭露隐藏着的秘法!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②,道之华,而愚之始③是以大夫处其厚④,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941015ea5cbbac44205f83dea5693d17.png@s_0,w_1242)
【小编秘法解读】
1、思维导图(虽有不当,但便于大家记忆,为初学者制定)
2、秘法解读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873815fdc5bf497b28e0e287df627c5f.png@s_0,w_2000)
这章比较长,看似啰嗦,实际上秘法就讲了一个字“为”。“为”有德、仁、义、礼等形式。历代注释和注解大多云山雾罩,以下我通过说人话的方式试解读之,以搏大家一笑,不笑不足以为道:
① 道与德:道是本体及其属性的总和,德是道的属性,德是道的表现。德是惟道是从,德是顺道而行,讲到这些是不是云里雾里的,说人话就是德是“为”的一种形式。
② 德与得:在古代德与得是通用的,“上得不得,是以有得;下得不失.是以无得。”全部换成得也能讲得通,但老子为什么不直接用得哪?因为德比得含义更广,德是一种好的行为所得,德是顺道而行之所得。
③ 上德与下德:上德与下德的区别就是无为和有为。
④ 无为与有为:无为是一种“为”,一种物我两忘的“为”,是无我的“为”。无为说人话就是无我为,忘我之为。
⑤ 无以为与有以为:就是为和有心为。
⑥ 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下德包含上仁、上义、上礼。
⑦ 实与华:此“实”不是虚实的实是果实的实。华就是花
⑧ 忠与信:忠是人的行,信是人的言
提示:以上是小编多年读道德经所悟,喜欢请给个评论,不喜欢也点赞支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小编不胜感激,有错误也希望评论中提出,让我这迷途者也看到大道,同时也让更多道德经的爱好者看到大道。以下是历史上名家的传统注释搜集不易希望喜欢:
【注释】
①攘: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形容其貌粗鲁。扔:用力拉扯的动作。
②前识者:有预见的人。道、德、仁、义、礼都谈到了,这里的前识者即“智”。
③华:即“花”,指表面的东西。
④大丈夫:不是今天说的有气魄的男子,指的是忠信守道的人,就如“圣人”。
【译文】
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可以知道,失去了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义,失去义后才是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道、德、仁、义变得淡薄时才出现的,当然就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导读】
老子认为“德”是有“上德”、“下德”之分的,符合“道”的德才是上德,不符合道,而强力妄为的德都是下德。那些仁义礼智等东西都是因为不能遵守道才产生的,人们应保持朴实纯洁,反对浮华愚妄。
【解析】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再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越往下,人为的造作越多,离道越远。大丈夫不应务虚,而应当以返本归源为要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本章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部分—一《德经》的开篇。前面的章节是《道经》部分,《道经》阐释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而《德经》阐释的则是人德,也就是人生的行为准则。在老子看来,“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只要是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只要是不合于道的行为,就是“失德”。道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是两者也有区别:德可以分为上德和下德,只有上德才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道指的是客观规律,而德指的是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天道和人道一起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作为《德经》的开篇,本章首先揭示了上德与下德的区别。在老子看来,得道之人是具有最大德行的人,他们的心里本来就没有上德与下德的概念,所以人们才会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合乎道德的。换言之,大道与大德都是无言无名的。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有上德与下德的概念,那么他就会进入到后天的的分别之中。一具有了分别之心,那么这个人便是凡夫俗子了。因此.凡是具有下德的人,他们的心里都会有上德与下德的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道德去衡量,生怕自己的行为不合于道德。如此一来,人们所做的事情也就没有真正合于道德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老予所说的上德与儒家所说的德政不是一回事呢?老予认为,儒家的德政不合乎客观规律,不符合现实情况,仅仅是凭着个人的主观意志来推行的,所以不能称为上德,而是下德;而上德则是无为,它合乎自然规律,治国者心中没有功利的观念,不是仅仅凭着主观意志去办事,这样做的结果便是“无为而无不为”,而道的精神便能充分体现于人间。
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为两个类型和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无为的类型包括道和德;有为的类型包括仁、义、礼。五个层次即道、德、仁、义、礼,其中德(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和仁是这五个层次中最高的标准。“失道而后德”说的是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说的是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属于有为的范畴,而“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说的是在有为的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统观德、仁、义、礼这几个层次,只有上德属于客观行为,其他都属于主观行为。而下德则包含了仁、义、礼。如果统治者不能明道,总是以自我名利为中心,那么,他所推行的仁、义、礼,目的都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老子看来,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都为道所主宰,它们的存在,既无益于大自然,也不能对大自然构成危害:他们自以为丰富多彩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却连一丝痕迹都不能留下。因此,一切生命都只有当下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原始的或终极的纪念意义。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而感到叹息。生命是短暂的,人们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由于人们都具有思想和意识,都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所以才有了道德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即上德)是不需要形式的,这就为人们提供了足以参考的指标。人们在参透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了,这样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一生。
王弼《道德经注》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
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
德,是一种收获。经常有收获而不失去,是有利的、没有害处的。所以以德字来命名。怎样能够具备德呢?通过道。怎样能完全遵守、体现德的影响呢?利用无为。使自己无所作为,则万事万物都能够包容。对于事物,无,不存在,是万物必然经历的阶段;存在了,就会生长、变化直至死亡。所以天地虽然广阔,它们的核心、本质却是虚无的;圣明的君王虽然伟大,可是他的心境通常是空虚无杂念的,他的领导通常是无所作为的。所以观察复卦并恢复我们的本性,天地最核心的原则也就是虚无,就可以显现了;夏至的时候闭关思考,就像先王所做的那样,我们就能了解先王的伟大卓越之处。
所以没有私欲,不重视自身,则四海都尊敬地仰视他,远近的都来归附。把自己看得很特殊而有为自己谋利的私心杂念,就连自己的身体都难以保全,自己的肌肉和骨骼都会产生矛盾。所以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只遵循道的规则,不以自己的德为高尚,不把持也不使用什么,所以才能有德,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
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
不追求而得到,不作为而完成,虽然有德但是却没有具备品德的表现和名分。具备下等品德的人追求而有所得,作为而有所成就,然后确立善的事物和行为做人们的模范,所以他的德是能够看出来的、能够言说的。追求而获得,必然会有失去的时候;作为而完成,必然会有失败的时候。有了善的名声,就会受到与之相对的不善的影响。
所以具备下等品德的人用有目的的作为来影响万物。没有目的、没有作为的人是没有偏向的。凡是不能做到无所作为的人,都是下等的品德,那些仁义礼节就是这样的。明白了德的高低层次,就要提升下等的品德来与上等的品德相符合。
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
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勉力作为,但无私心意图,不求结果,已经是下等品德中做得最好的了,是上等的仁爱。能够认识到应当无所作为而还是有所作为。勉力作为,但无私心意图,不求结果,这样还是有作为引起的祸患。无为和无名是根本。舍弃根本而趋向于由根本引发的表象,虽然可能取得伟大的功绩,但是必然是不完全的。虽然有美好的名号,与之相对的不好的、假的必然出现。
做不到无所作为就取得成就、不去建设发展就能使国家繁荣稳定,就去作为,所以有为大众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人的爱是没有偏向、没有自私的动机的,所以说上等的仁爱是勉力作为,但无私心意图,不求结果。
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真而义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间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施与仁爱但不能普遍地兼容并包,就有了片面的认同、夸大正义真理的人,进而使之成为人们需要遵守的条文。这样的人厌恶虚伪而护助正直,帮助正直来消除虚伪,沉溺于具体事务而有目的、有动机。所以说上等的正义是勉力施为,目的明确。当人们不能笃守正直,就有靠装饰、写文章或是制定礼仪来尊崇正直的。崇尚美好、培养尊敬的态度,这过程中彼此修正和指责就会产生矛盾,发生不愉快。所以讲礼法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强迫人服从。
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为载,地不能为覆,人不能为赡。
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以无为用,则得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
伟大的极致,哪里只是道呢!而道之后的东西,有值得尊崇的吗?虽然品德高尚,事业兴隆,极其富有,仍然还是局限于自己而达不到完全。所以天不能像地一样承载,地不能像天一样覆盖,人不能无私地帮助别人。
万物虽然尊贵,各有各的用处,还要以无为用,才能充分发挥万物的特点和作用,不能丢弃无的根本。舍弃无为这个根本,损失就会很大,所以说失了道才会强调德行。以无为用,德行就得到了它的根本,这样才能自己不辛劳而万物无不和谐而有条理。舍弃道而追求它的低级衍生物,就是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根本。
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不能做到无所作为,就会重视给人施与和帮助;不能给人很多施与和帮助,就会重视正直的品行;不能具备正直的品行,就去重视礼节和表面的尊敬。这就是老子说的失了德行才会强调仁爱,失了仁爱才会强调正义,失了正义才会讲求礼法。礼仪,开始于人们不能笃守忠信,有话不明说而互通书信,在表面问题上相互责备,细小的琐事也要争执。仁爱正义虽然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做出来难免流于虚伪,何况外表装样子怎么能长久呢?礼仪是忠信单薄而出现混乱的首要原因。
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得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秽,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
前识,是先于别人认识,是属于下等的品德。发挥聪明来先于别人认识,耗费智力来处理日常事务,虽然了解了事情,但实际上还有许多奸诈、虚伪夹杂其中,虽然享有盛誉,但却失去了更多真实。越劳累事情就越没有条理,越繁忙治理却越疏忽,竭尽了智谋,人民却受到更大损害。舍弃自己的意图和利益,任由事物自由发展,虽然无所作为也可平安。持守简单、朴素,就不必非按制度、法条上写的去做。
耽彼所获,弃此所守。识,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事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
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尚焉,义则竞焉,礼则争焉。
耽溺于所获得的,就会忽视了所应持守的。认识、智识,是道浮华表浅的表现,是造成愚蠢的主要因素。如果得到了铸就功绩的真正根本,万物自然发展、创造而不推辞、不懈怠,万物得以保全而我却毫不劳累。不以形态来利用,不以事物的名称、特点来管理,而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仁义可以显现,礼仪尊敬也能够自然表现出来了。
以大道来承载万物,以无名来镇住万物,没有什么崇尚的事物,没有什么思虑的意图。让万物各自处于合适的位置、从事擅长的事务,利用它们表现出的真实感情,这样就具备了深厚的仁德、正派的行为和高尚的礼仪。舍弃承载万物的道,舍弃生成万物的根本,只利用万物的形体,滥用肤浅的聪明才智,仁爱就会被崇尚,人们就会争相夺取正义这个好名声,而互相指责行为不合礼法。
故仁德之厚,非用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
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仁德的深厚是不能靠施与仁爱来达成的;行为的端正不是用礼义来约束就能形成的;礼仪的真诚得体也不是对礼仪规范的教导所能成就的。以道承载,以根本来统御,所以没有什么要崇尚、显耀的,自己反而能显耀;不想同别人竞争,反而能从群体中彰显。无名的,他的名才能令人信服;无形的,他的形态才能完全。
以守住母体来保存母体所产生的事物,以崇尚根本来提高其衍生物与次要部分的地位,这样形体和名称都有了,而不正当的却不生成,伟大的美好能够与天相比却不产生肤浅华丽的外在。所以根本不能疏远、不能失去。仁义是作为根本的道所生发的,不可以把仁义作为根本,就像工匠做成的东西,不可能等同于工匠。舍弃根本而追求道所产生的末端产物,名字就会有所分别、有所局限,形态就会有边界、有限制。虽然能够成就很大,但是必然不够周全;虽然繁盛美好,但必然会有忧患。功是用来努力铸就的,不是用来居处而自鸣得意的。
苏辙《老子解》
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术者也。
圣人顺从自己的内心而不逾越规矩,并不是有意追求德,而品德自然就具足了。层次低的人知道德的宝贵,小心翼翼地害怕做错失德,然而只是保全了自己,哪里是有德呢?无所作为但是有想要作为的打算,有目的、有动机,还是一种有为。只有无所作为并且没有任何作为的动机、没有想要达到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无为。具备下等德的人,不作为就不能完成事情,但是还有做成功的动机,不是只作为而不讲究方法的人。
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而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兵甲起,则徒作而无术矣。
仁爱、正义的人都不免努力作为,两者的区别在于,仁爱以它的无目的、无私心、不求回报而胜于正义,正义是有目的地追求功绩的。德是有上下之分的,而仁义只有比它更高的德而没有相比更低层次的了,为什么呢?下等的德就在仁义这个水平,比仁义再低的就不算是德了。德这个层次以下的礼仪,是圣人拿来管理百姓的标准,所以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就扬着胳膊强迫人服从,如果还没人服从,就使用刑罚和暴力的手段,这才是一味忙着做而不讲究方法。
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夫妇朋友之际,其外灿然,而中无余矣。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发,故曰“乱之首”也。圣人玄览万物,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见,而孰为前后?
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始也。世之鄙夫,乐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忠诚守信而不讲礼节,别人就看不到忠诚守信的一面,有了礼仪,忠诚守信的美好才能表现出来。现在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只有外在的端庄礼仪,而没有内心的情感基础。所以百姓之间关系调和彼此忍让,社会就安定;百姓之间一旦发生矛盾,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安定与混乱相隔的时间短得容不下一根头发,所以说礼仪是祸乱的开头。圣人通过道观察万物,是非得失全都展现在眼前,就像照镜子一样,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哪里还分什么前后呢?
世人看东西局限于肉眼所见,听声音局限于耳朵所能听见,思考局限于心中所能想到的,稀里糊涂地行走于万物之间,用聪明来追求知识,偶尔有新的发现,自己以为明白了,却不知道自己从头到尾一直是糊涂的。世界上的粗陋可鄙的人,在低层次上有收获就感到高兴,而不知道还有高层次,所以喜欢薄的而丢弃厚的,追求表面的美好外表而抛弃内在的本质,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谁能够取得真正的道呢?
【经典解读】
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本,包括“仁义礼智”等精神方面,也应该依从于“道”。在第二十一章中他写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八章说:“常德不离”、“常德乃足”,可见“道”是“德”之本。在本章中老子将传统所说的道德,分为“上德”、“下德”,其中下德又包括“上仁”、“上义”、“上礼”等。“上德”是合于“道”的德,具备“上德”的人完全依道而行事,故他们不表现为外在的德行,非仁非义,无善无恶。他们治理天下,也不以仁义为标榜,只是顺应万物的本性。而具备“下德”的人,他们处处坚守仁义,在实施“德政”的过程中,反而违拗了事物的原本规律,加入了过分的个人主观意志因素,他们追随“道德”,实际上却在这种对道德的过分追逐中偏离了“道”,看似有德,实则失德。
而德之后又分为仁、义、礼等不同的层次。“仁”只是怀着仁和之心,如“上下相亲谓之仁”、“仁者爱人”等;“义”则内容更加充实,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心”等;“礼”则更加完备繁冗,衣食住行、服饰宫墙、车马仪仗皆有严格规定。可见在老子看来,“规矩”越多,偏离“道”也就越远,也就越虚假。所以,上德的时候可以为天下谷,人们都向往他,归附于他,而到了上礼的时候,就只能“攘臂而扔之”了。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的东周时代,这时周王朝的中央权力已经衰落,诸侯相互征伐、争霸,天下干戈四起,恃武而称雄者不计其数,仅史书上明载的战争就四百八十多起,被灭亡的国家数十个,被杀死的国君以百计。所有的思想家、学者都目睹着这前所未有的混乱而思考着其中的原因。孔子认为混乱产生的原因是周礼逐渐被世人遗忘,故而一生奔走呼吁“克己复礼”;一些法家改革者则认为“恶”是人的本性,必须通过制定严厉的法规才能警戒人民,防止人民作恶;而老子则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源并非是礼仪、法制的缺失,恰恰相反,正是这种繁礼、酷法违反了人的本性,违反了自然规律,从而导致“上德”的沦落。
故而,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指出礼产生于忠信的缺失,是世间祸乱的本源。只有去其浮华,返璞归真,去其虚名,立足于实际,才能真正地符合于“道”,才能使混乱的世界回归于平静。
【哲理引申】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的确,个人的遭遇和发展与处世方式、性格特征息息相关。有些人性格随和,能根据周围的环境和身边人的感受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之中;而另外的一些人,则因为“个性十足”而失败,被周围的人所抛弃、处处遇阻成为孤家寡人。坚持原则很重要,但真正的智者并非是“顽固不化的”,人们常说“顺应大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包含着这种思想。所以说,上者,能顺应大势,创建一番事业;中者,能随时而变,不陷于困境;下者,违背大道,终尝苦果。很多外部环境不是靠信心便可以改变的,与其硬要对它们进行改变,不如暂时舍却,顺应时局或更待佳时。即便满怀救世治国决心的孔老夫子,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行,乘r浮于海”的感叹。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之时恃才傲物,轻狂恣肆。他反对老子无言、无为的思想,并作了一首诗: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显然,在诗中白居易将老子所言的“无为”、“无言”理解成了“完全不作为”、“闭口不言”,这是不正确的。但这也明显地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思想,他少年有为,声名远扬,身居高官,志得意满,不甘心无所作为,以为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地位一定能实现中国读书人梦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此时的唐朝,早已不复当年盛况,国政混乱,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撰《策林》七十五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元和二年(807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元和五年(810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的确做到了儒家要求的危言危行。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触怒权贵,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在白居易的人生中是个重大转折,从他的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贬为江州司马之前,他是激愤的,他的诗是尖锐、锋芒毕露的,而此后他的人则开始变得低调,他的诗也开始渐渐变得含蓄而内敛。据传,在沉重的打击之下,白居易曾沉心研究《道德经》,经过冷静的思考,他体会到,在当时,激愤并不能拯救已经沉沦的唐王朝,反而还会危及自身的安危。于是他开始奉行老子的哲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很快,白居易重新被启用,担当了重要的官职。在新的官职上,白居易顺势而为,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急流勇退,主动要求外调。
当然,他此时并非一味地逃离,而是顺应大势,做自己能做的贡献,而非顽固、激愤地和权贵们抗争。这样他既避免了被卷入严酷的权力斗争,保全了自身,又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他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可以说此时的白居易真正掌握了“无为”、“无言”的真谛。他不再关心政治斗争,朝廷上是宦官还是军阀专权,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他除了为治下的百姓解决民生问题以外,就饮酒赏月,吟诗作赋。白居易的生活历来为后代文人们津津乐道。他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北宋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唐孟肇《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此等治民、处世的方式,不仅使他深受杭州百姓爱戴,也使他最后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太子少傅,成为当时难得的一位善始善终的高官。他晚年,总结自己的经历之时作诗: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热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
尊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
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保管室---綜合資料'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毛澤東: 매화를 읊노라 (0) | 2023.12.25 |
---|---|
北宋苏轼《赤壁赋》中句 (0) | 2023.12.24 |
해설: 여드름에 대한 허구 및 오해 - 오해 바로잡기 (2) | 2023.12.24 |
주석—심장 박동 문제가 있는 경우 커피를 삼가야 하는가? (2) | 2023.12.23 |
논평—대장내시경 검사가 꼭 필요할까? 환자들이 결장직장암 선별검사에 관해 알아야 할 사항 (2) | 2023.12.22 |